Loading... 今日和朋友们一起去位于北京延庆的万科石京龙滑雪场滑雪。这是我第一次滑雪,从一无所知到略有了解与感悟,基本上是几个小时的时间。这当然需要感谢同行的四位「无(Jin)证(Pai)教练」,是他们在准备阶段向我介绍各个装备,在雪道上一步步教我并陪我安全摔倒、一点点耐心地多次教我转弯与减速的动作与技巧,一次次陪我排队、坐缆车、断断续续滑(shuai)下来。感谢他们! 下面记录一下「训练神经网络」的大致流程。 ## 「在线强化学习」 ### 平地场景 先练习雪鞋与雪板的结合与拆卸,然后练习安全摔倒,之后练习在摔倒的情况下进行二者的结合与拆卸。我大概进行了 2~3 次。 ### 初级道 先练习在缓坡上安全摔倒以及摔倒之后的站立方法,然后练习内八减速法,垂直梯度方向静立法,和转弯的方法。我大概进行了 3~4 次,一次是指从下面坐魔毯上坡到从坡上滑下的全过程。  ### 中级道 转弯其实还不甚熟练的我很快被「教练」们带上了中级道,而让我进步最快的便是第一次中级道的体验。大致练习内容如下: 1. 在比较陡峭(也就是中级道的坡度)的坡上安全摔倒与重新站立的方式。 2. 在中级道的坡度下进行内八刹车、垂直梯度方向停止的动作。如果刹不住,那就摔倒吧! 3. 由垂直方向停止到缓慢沿着斜方向下降,再到内八刹车与面向另一个方向停止的过程。这里面相当于同时练习了减速与转弯。 这个过程我大概进行了3~4 次。前两次是走走停停,基本上每次都是刚开始往下滑就开始尽力刹车,刹不住就摔倒;后两次是用 zig-zag 的方式尽量不摔倒而连续地向下滑。  ## 「神经网络的无关输出」 直到看到门口有一群小学生年纪的小朋友们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至少在某个圈子里,滑雪竟然已经如此低龄化。不少小孩子应该是家长报班请的教练,人小技术高(至少比完全不会的我高)。当我还在熟悉基本的知识时,已经能远远地看到他们中的一部分在高级道上自如地绕着标志杆绘出流畅的 S 曲线啦。不得不羡慕如今很多孩子拥有的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这「优越性」并不强调物质生活,而是指精神上更加丰富与多样的人生体验。 在中级道上,当我某一次身体不受控制的向下滑动,努力回想着朋友们的教导并执行相应动作时,我不禁好奇这些比我小十多岁的孩子们是如何面对学习过程中环境给予的一次次反馈的呢?我想起小时候学骑车、游泳等技能时,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利用环境的反馈,也就是更多的是「再来一次」(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而非及时吸取教训与尽快地「更新网络参数」。我想我们在二十岁的年纪,和这些可塑性比我们强的小孩子们相比,也许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我们拥有的常识与多年学习新事物的经验,会使我们在陡峭的雪道前少一些不必要的恐惧,而多一些冷静与思考,从而似乎更快地学会。我很好奇,现在这些比我们提前这么久学习更多新鲜事物的孩子们,会怎样面对这种未知的「危险」呢?他们是像我们当年面对各种「第一次」时那样慌乱无措,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已经在各种尝试中积累了一些面对新事物的经验,可以做到冷静与理智了呢? 好友 Steven (Saven) 在 Twitter 置顶的一句话是:「 With patience and faith we remain unafraid. -- *In the Heights* 」。就我个人这次学习滑雪的体验而言,我认为使我不过于恐惧的因素首先是先验知识,也就是知道最坏情况其实并不严重;其次是专业知识,也就是朋友们传授的得到了验证的操作方式;然后便是耐心——当坡道越来越陡时,在缓坡上立竿见影的减速方法会变得似乎不起作用,但其实只要多等待一会儿即可——我们并不需要急于否定。 在雪场里排队时无意中听到一些小朋友的对话,他们中有的已经在度过某个冬令营的第四、第五天了,似乎定期还要接受教练的考核。真心祝愿他们能够享受这些学习的过程。相信在他们懂得「元认知」后会发现,这其中所体验的,正是人们学习几乎任何事物的规律。 Last modification:January 26th, 2022 at 11:04 pm © 允许规范转载 Support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 Appreciate the author
One comment
好耶